
近日重读许宏老师的《何以中国》。
“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摘自豆瓣。
书中提及大禹治水的有关内容,认为,大禹治水应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但其父鲧的“堙障”、“壅防”和大禹的“疏”、“导”,都不是治理水害的真正原因。黄河泥沙体量巨大,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和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水害都是极其困难之事,何况在大禹治水的年代?以当时的技术能力和可动员的人力,不论采用怎样的方式,都不可能真正治理好洪水。
因此,许宏援引环境考古学家吴文祥[1]等人论文,认为大禹治水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气候的好转。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气候好转,气候带北移,季风降雨正常化,植被恢复。洪灾灾害随着气候的好转而好转。
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可能不知道气候和洪水之间的关系,于是将水患的平复归功于大禹的治水有方。
后面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因为治水,获得了声望,建立了夏王朝。
这个观点看上去很有道理,也很有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禹的成功是有很大偶然性的。设想,如果气候在鲧治水的时候好转,可能创立夏王朝的就是鲧;如果气候在禹治水的时候仍然恶劣,可能禹也落得相同的下场。换言之,禹的成功,虽然有其自身努力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大环境的变化,用今天的话来说,禹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而其自己却未必知道。
有一个流行的观点,即创业需要因势利导。意思是,很多失败的创业项目,未必是项目本身的有多大的问题,而是环境条件不允许。比如说,在鲧的年代,不论你是用何种方法,治水这个项目都不会成功,而在禹的年代,环境发生了改变,所以禹充分地享受了“创业成功”的结果。
所谓是,尽人事,听天命。未来的波函数从来没有真实的存在于成功或者失败的盒子当中,努力地工作只是让你在成功的盒子里观察到未来的概率变得更大。直到一个被叫做命运的观察者瞥了你一眼,未来是停留在成功或是失败,便这样偶然地确定下来了。
[1] 吴文祥, 葛全胜. 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的真相. 第四纪研究, 25(6), 2005.
文章信息
标题:大禹治水和成功的偶然性
链接:https://www.xiatian.name/archives/10395
声明:本文为【Xiatian.Name】翻译(或原创),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