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木桶效应”,或者说“短板效应”的理论还比较盛行。这指的是,一个人或者团队,能够成就多大的事情,不是看他的长处,而是看他的短处。就好像一只水桶,他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近些年,随着团队合作的盛行,“木桶效应”的观点似乎有些消沉。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即使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或用较小的代价,克服自己的不足,消除自身的短板。也就是说,如果说“短板”之于木桶,是难以加长的,那么“木桶效应”的现实意义就很有限。它至多可以用来甄别人,而不能用来改造人。于是,一些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弥补个人的不足。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补,弥补团队的不足,使团队从整体上看,是没有明显短板的。
这种观点,乍看上去比较美好。如果具有可行性,即意味着,所有人不需要经过特殊的努力和训练,只需要系统得整合其来,就可以让每个人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的同时,规避了自身的不足。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认为,这一观点,可能只适用于一些重复性较强的工种。比如说餐厅的后厨,刀工特别好的厨师专门切菜,火候控制得好得厨师负责爆炒,等等,或许具有一定得可行性。至于那些面对更多不确定性的工作,这种团队协做,是很难落实的。
这里最大的问题,在于沟通的节点和效率。我认为,沟通是团队协做中最难以量化的环节。沟通得频繁,会使大量的工作时间花费在沟通环节上,同时产生大量冗余而无效的信息;沟通得不足,会使团队成员缺少必要的信息,使整个团队对于项目的认知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会让团队成员的目标变得不一致,最终导致失败。
有人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沟通的效率显著提高,同时沟通的成本显著降低,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互补的作用得以增强,“木桶效应”变得更加不明显。而在我看来,互联网技术使个人的“短板”面临更大的挑战。外部沟通速度的提高,远胜于内部沟通速度的提高,使“短板”明显个体,更加难以生存。
譬如,在书信通信的年代,甲给乙和丙同时写一封信咨询某事。乙对此时很精通,可以马上回信答复。丙对此事并不擅长,去咨询丁,获得信息之后,再回复给甲。首先,如果丁和丙是同一个团队的成员,此时内部沟通的速度是远远高于外部沟通速度的,丙和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交流信息,使甲无从分辨丙是否真实了解此事。其次,即使丙和丁的交流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丙在回信中也可以以“未能及时查收甲的信件”、“会能及时回信”、“信件在途时间因故耽搁”等来搪塞。而在如今社会,甲通过电话、微信等手段,可以与乙和丙取得即时通讯。也许甲并不在意乙和丙本人是否对此事了解,但甲必然会关心获得有效信息以及解决其问题的效率。倘若乙对甲的问题较为了解,可以很快的给出初步答案,对于沟通双方都是极有效率的。又若丙对于此事完全不知,尽管其团队中的丁非常擅长,丙只好再去求助于丁。浪费了甲、丙和丁三人的时间。除此之外,很多咨询或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若丙和丁在这个系统性地问题里,都是长板和短板都明显的个体,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占用丙和丁两个人的时间,使得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目前,我的团队正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人,技术能力较强,但商务谈判能力基本为零;有的人,可以左右逢源,与客户或供应商谈天说地,但书面表达能力极差;有的人,对设备的结构、制造和改装既有知识储备,又有动手能力,可甚至脸电脑都用不太利索,等等。
组建团队之时,我认为在每个方面都找到了有独特能力的人,团队作为整体而言,没有明显的短板,各类问题都有人可以出面对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每个人都有明显的不足,使得不论项目大小,都需要数人共同参加。这使每个人都参与了过多的项目或任务,每个人的工作趋于碎片化,不能集中精力处理完一项工作,让整个团队的效率大打折扣。同时,任务参与人数过多,也会衍生出权责不清等一系列附加问题。
这一现状,与我用人的观念也有很大关系。一直以来,我认为应取人之长、避人之短。这个观念或许没错,但不可走入极端。若某人的短板始终得不到锻炼,那么原本的短板会愈发变短,直至成为致命的缺陷。
明日又是新的工作周,我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任务的分配计划,将小的、可以承受其损失的任务,分配给原本不擅长此事的人,以此锻炼他们的短板,使之有机会进步、提高。
如果一个人参加一个有三个科目的测验,取得了80、80和20分的成绩,想要此人的总分有明显的提高,若锻炼其两门80分的科目,可能收效甚微,倘若锻炼他只得20分的科目,总分想必会比较容易得取得突破吧。毕竟大家在场上,最终拼的还是总分。
文章信息
标题:团队需要克服成员个人短板过于明显的问题
链接:https://www.xiatian.name/archives/10825
声明:本文为【Xiatian.Name】翻译(或原创),请勿转载。
最后总结方面的观点我是同意前辈你的说法的。对于不擅长的短板,还是要给一定的机会去让个体来锻炼,就算最终结果并不能达到80分的科目的熟练度,但是总比原来的20分要好。由此,一个人弱势能力有一定提高后,个人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加强,对于团队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加油啊前辈!
其实培养一个人远比使用一个人难得多。创业以前我觉得二本什么得都不算数。可能是我从事的原材料以及机械制造这个行业,培养的本科以上人才不够多,创业以后终于看明白,能读本科,别说二本了,就算是个三本或者民办,也是很不容易的。培养一个本科生,使他具有基本的素质,真是一件难得的事儿。
没错没错!其实我是觉得不管职高技校或者一本二本的学校,只要老师好好教,学生认真学习,都是会有一定的收获的。但是现如今的大环境就是,职高技校普遍混乱,学生普遍不把自己当学生看,甚至不当人看,浪费了一大波技术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