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夫人的某位亲戚的婚礼上,听不懂苏州话的我,实在无法融入当地人的交流,一个人边吃边喝边读书,一口气读完了凯利教授的《第五次开始:600万年的人类历史如何预示我们的未来》。
这本书我愿意给五星好评。尽管凯利教授没有罗列更多的史实,没有更有趣的猜想,也没有更惊世骇俗的预测,但是却以西方考古学的视角,表达了在宏观时间尺度上对人类过去和未来的看法。我们常说,人的高度取决于人的视野。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视野往往是固定的,很难以他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有些书会告诉你作者的观点和结论,但很少有书会真正像你展示作者所从事领域看待事情的视角。这就像商场里那些VR体验设备,尽管路人甲也可以通过电视屏幕观看到VR游戏参与者究竟看到了什么,但你也愿意为了身临其境而买单。
作为一名材料科学研究者,我特别喜欢关注热力学和动力学的问题。前者用来解释“最终会怎样”,后者用来阐明“如何达到那样”。很多研究都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只不过其他领域未必有热力学和动力学罢了。而这两个问题,都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驱动力是什么。水往低处流的驱动力自然是重力,而人往高处走的驱动力呢?自然科学中,有一个万能的驱动力,也就是能量最低。只要我们发现了某种变化是具有趋势性的,便可以说驱动力是能量降低,再严谨一些可以说是使体系的能量降低,就万无一失了,毕竟体系是可以自己定义的。而人类学,似乎也有一个万能的驱动力,那就是进化论的适者生存。任何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只要你可以设想一个理由,很有道理的表达出如果人类社会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就可以让人类更有生存竞争优势,那多多少少就是占据了道理的制高点。
对于人类学来说,我们不知道真正的终点会在哪里(其实我们根本不希望有这个终点),也就没有“最终会怎样”的问题,自然也就很难分析“如何达到那样”了。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学者,于是我们把人类的进程分解成若干阶段来讨论。目前,最为著名的可能是依据马哲将社会分为史前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了。尽管这种分类,有它内在的道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历史进程的分类,是在以某种尺度对时间进行分割。如此说来,尺度的选择,是需要凌驾于分类之上的,换言之,我们首先应该确定应该以什么样的尺度来对过去进行分割。
我们知道,和时间对应的空间维度,尺度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宏观和微观世界都可以遵循经典力学,而到了超微观世界,却遵循量子力学相关原理,可见尺度的选择,对划分的意义是重大的。那么,我们是否有道理对时间以百年为单位来进行划分呢?毕竟地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生命体诞生也已经有43亿年,而进化成为人类也已经有了600万年。
凯利教授站在人类史学的角度,将过去的时间分成了五个阶段,也就是四次“开始”。第一次,是“技术”的开始,因为有了技术,才让人类成为了动物界中的翘楚;第二次,是“文化”的开始,因为有了文化,才让人真正的成为人,让人有可能成为拥有几十亿个体的哺乳动物;第三次,是“农业”的开始,让人类从游猎走向定居,使得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第四次,则是“国家”的开始,让人类社会充满了不平等、暴力甚至使战争。可以看出,马哲的分类法,其实是凯利教授第四次开始之后的进一步细分。
第五次开始是什么?凯利教授给出了他的预测,甚至他认为,这一次开始即将发生。我无意在此文中透露相关信息,因为我认为这一点儿也不重要。这种预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人奉为圭臬,也会有人嗤之以鼻。事实上,不会有人真正的知道第五次“开始”将在何处、何时发生。就像前几次“开始”一样,或许直至其发生百年、千年之后,那时的人回过头来才发现,哇,原来我们又经历一次如此重大的变革啊!
而真正重要的是,历史的道路上,没有十字路口,人类可以随时转向任何方向。大概就是所谓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吧。
注:下页为本书文摘。
看完你的读后感,很想知道此书的大概阅读时间是多长,以方便安排阅读。
差不多3-4个小时吧。
看到你饭否留言了。刚好看到一篇文章:
https://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5517.html
嗯嗯,谢谢,就是自己转换太麻烦了….T..T
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