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是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博士的一部著作,主要阐述了19世纪随着铁路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原有生活方式的崩塌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诞生过程。
铁道是一种大大提高人类运输能力的交通工具。它不仅仅带来了更高速的运动,让时间和空间变得和过去不同,更是一种廉价的高效运输工具,使它可以轻松地向普罗大众提供服务,让新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深入人心。因此,铁道的出现以及快速的普及,对人类社会一两千年以来形成的一些文化观念,形成了冲击。这种冲击是方方面面的,也是激荡曲折的,不过,随着一段时间的反复和社会讨论,最终,整个社会接受了铁道带来的新的社会文明秩序,并且将旧秩序抹杀殆尽。尽管这些事情只不过发生在一百年前,但是对于生活在后铁道时代的我们来说,甚至完全感受不到前铁道时代中盛行文化的任何余辉。可见,在大变革的技术面前,人类文明的调整是非常之迅速的。
如今,到了21世纪,这种变化的速度进一步加速。同样以“行”为例,滴滴出行和共享单车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扬招的方式几乎再也打不到车了,而靠摆渡地铁站周围一两公里为生的黑摩的也瞬间失去了工作。这种情况大概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交换思想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减少了社会辩论的时间。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辩论甚至要跨度百年,只能著书立说和死人去争辩。所谓百家争鸣,不过是自说自话罢了。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等,一辈子都是在隔空喊话,永远听不见回音。近代,印刷术和报纸业的发展,让讨论加速,或以周为单位。而到了今天,甚至我们已经可以以分钟为单位来讨论问题了。譬如前些日子的重庆万州二桥交通事故,最早女司机肇事的谣言在当日上午的十几分钟内就传遍网络,而到了下午,警方辟谣的公告,在一瞬间就为女司机洗刷了污名,可见整个社会舆论的风向转换是非常之快的。
不过,这种快速转变的舆论方向,也有两面性。这让社会无法充分的吸收新技术带来的冲击。《铁路之旅》一书中,作者指出,铁道对人的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譬如,铁道车厢与外部的时空完全隔绝,创造出封闭的空间,抽象而又纯粹,19世纪的人对这种空间感到陌生。因此,为铁道而生的垃圾大众文学便有机会大行其道,让出版商们挣一大笔钱(大概今年网络文学也仍然因此而受益吧)。另一方面,由于上等人习惯的马车出行是面对面落座的,铁路车厢的设计也沿用了这种方式,显示出一些“高级感”。对于那些可能以前从未乘坐过马车的“下等人”,虽然火车票的费用远远低于马车费用,仍然可以通过座椅的方式感受到这种虚假的高级(这种座椅的设计方式,在国内直到高铁诞生之后才取消)。甚至,城市的入口也发生了彻底的颠覆,以往我们都是从郊区到城市,慢慢领略一座新的城市,而铁道兴起之后,市中心的火车站反而成为了旅客对新城市的第一印象。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新技术对人类文化的某一个方面是可产生巨大冲击的。
那么,如果变化的速度过快,让人们还不足以发现这种变化与现行生活方式的不协调之处,变化就已经完全实现了,就很可能会带来问题。你可以想象,如果出版商还来不及为铁道旅客准备那些垃圾读物之前,乘坐火车是会有多么枯燥吗?同样,滴滴出行的安全问题,共享单车带来的城市管理问题,或许都是快速变革的后遗症,需要时间来消化、酝酿解决方案。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生于1941年,是德国德国历史学家、文化研究学者,1972年于柏林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文学、社会学和哲学,等。
沃尔夫冈是一名独立研究者,不供职于任何一家研究机构,他以精神史研究路径而被人广泛熟知,在观念史与文化史研究领域也有所建树,他将埃利亚斯视为主要的影响以及灵感来源之一。2003年于柏林获海因里希•曼艺术学院奖,2013年于汉堡获莱辛城市奖。
很羡慕这样的学者,可以不供职于任何科研机构。文科学者,或许只要图书馆和差旅费就可以完成研究,而我们工科学者,还需要昂贵的实验仪器和难以承受的研究经费。我选择创业,一定程度上也是希望找到独立从事科研的方式(虽然看上去不太可能),不过仍然很羡慕有条件独立从事科研的学者。
文章信息
标题:读《铁道之旅》——感叹人类社会文明与工业化进程
链接:https://www.xiatian.name/archives/11142
声明:本文为【Xiatian.Name】翻译(或原创),请勿转载。
前辈真的很热爱科研工作呢!!!
话说前辈的读后感很有深度,能和现实世界的社会环境现象联系起来,让读者看了后也有启发。前辈有没有考虑转型做社会学家。。?
哈哈哈,自己的本职科研还搞得不咋地呢。如果40岁以后还有精力倒是可以横向扩展涉猎一下。哈哈哈。
读很多书啊。
嘿嘿,瞎读,看些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