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我从安徽去北京读书的时候,我所在的地级市,还没有通高速公路。传言我市与交通部交恶,迟迟不肯批准家乡的高速公路修建计划。当时,全市人民都盼望着能够有几条高速公路。
2010年,我还在读研究生,看着研究所里的老师们开着小汽车进进出出,而我周末郊游还得地铁换公交。我和朋友互相看着大大的相机包,还有那些镜头和三脚架,希望自己也能买一辆车。
后来,我到了上海。这里可能是全国高速公路网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我买了车。再后来,我创业,工厂落户到了常州。我需要每周在上海和常州之间往返,至少一趟。还要在广袤的苏南地区为业务而奔波。每个月,我驾驶车辆的公里数,超过5000公里。每个月,我驾驶车辆的时长,超过100小时。倘若每天除去睡眠饮食等必须的时间,还剩下14个小时的有效时间的话,相当于每周我有超过7.14天的时间,完全用于驾车——而每个月的法定工作日,只有21.75天。
长时间驾驶车辆,有时让人心情抑郁,毕竟驾车不是我的工作。上周日,我在行驶途中接到一个糟糕的消息,顿时整个人感到异常愤怒,恨不得一头撞向路边,以缓解心中怒气——可能重庆万州的22路公交车司机就是这种情绪吧。好在我克制住了。
有些人驾车的时候,会思考问题,比如我。时常我会想,当初盼望有高速公路的我,以及盼望有车的我,并不是希望它们带给我的是这些东西。我们想要的是遮风避雨的车厢,想要的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想要的是全家人的有说有笑。当我们有了车和高速路网之后,得到的却是一人在路上的孤独。倘若这个世界上没有汽车,倘若我们的国家没有能力修建这样发达的高速路网。我只会在家门口找一份安逸的工作,每天按时下班,和家人相聚,然后休息,日复一日。而现在,我只能每周回家一次,带着一箱的行李,和一身的疲惫。
今天中午,高中同学问我本周六他在安徽的婚礼我是否可以回去参加。我再三考虑,还是拒绝了。我告诉他,虽然我很想回安徽参加他的婚礼,可如果我去了,我就会有整整一周不能回家和家人相聚。
人类简史,用短短的篇幅回顾了人类几百万年的发展进程,为读者勾勒了人类发展历程的景象,并且回答了我的问题:发展真的会让我们感到变好吗?
作者认为,农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最大骗局。也许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在人类发展出农业文明之前,仅仅通过采集和狩猎来生活,朝不保夕,风餐露宿,生活艰苦。实际情况则未必如此,采集者居无定所,一身轻松,可以从四面八方获得食物。而农民不仅要制作和维护大量的劳动工具,因此无法轻易搬家,并且农业生产总是要看天吃饭,特别是早期,农业知识匮乏,技术水平低下,稍有不慎就会绝产断粮。简而言之,作者指出,农业革命的本质,是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糕的状况活下去。
作者这样描述:
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而且这可不是史上的最后一次。就算今天,仍然如此。有多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大企业、从事各种劳心劳力的工作,发誓要努力赚钱,好在35岁就退休,去从事他们真正有兴趣的事业?但等他们到了35岁,却发现自己背着巨额贷款,要付子女的学费,要养在高级住宅区的豪宅,每家得有两部车,而且觉得生活里不能没有高级红酒和国外的假期。他们该怎么做?他们会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树根吗?当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继续把自己累得半死。
——《人类简史》
作者又这样评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有许多本该会让生活轻松省时又如意的发明,像是洗衣机、吸尘器、洗碗机、电话、手机、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等。在以前,寄信是件麻烦事,得亲手动笔、写信封、贴邮票,还得再走到邮筒那里去寄。想得到回信,可能得等上几天、几星期,甚至是几个月。至于现在,我可以随手就寄一封电子邮件,传送到地球的另一边,而且如果收件人在线,可能只要一分钟就能收到回信了。我确实省下了所有麻烦和时间,但生活真的更轻松了吗? 可惜事与愿违。在传统信件的年代,我们通常只有最重要、不得不联络的事才会写信。写起信来也不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而是字斟句酌、考虑再三。而且,通常对方的回信也会同样慎重。对大多数人来说,每个月来来去去的信顶多就是几封,也不会有人急于立刻回复。但在今天,我每天都会收到几十封电子邮件,而且所有人都希望你立刻响应。我们以为自己省下了时间;然而,我们其实是把生活的步调加速成过去的十倍快,于是我们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人类简史》
作者这样概括:
一个重要的教训。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并没有人在背后操纵农业革命发生,或是意图让人依赖谷类维生。一开始只是各种小事,主要就是希望吃饱一点、生活安全一点,但最后累积引起的效应,就是让远古的采集者开始花上整天的时间,在烈日之下挑水务农。
——《人类简史》
所以,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知道。也许好与坏是不存在的概念。就像正与负,不过是一维坐标上的刻度罢了。我们不知道坐标的零点在何处,就轻易的对生活作出评价。又也许这是一个守恒的量,当我们自认为变得更好时,总会有东西变得更坏使之平衡。
不过,有些事情不要想的太多,还是得老老实实干活工作才是。
我觉得是这样,带给你一身疲惫的不是高速公路,也不是汽车,而是你对未来的追求和渴望,希冀尽早功成名就后早日脱离苦海,也就是用你青春二十年换未来一个希望这样的初衷,让你疲惫不堪。你也可以不创业,在家隔壁找个街道,当个公务员骑着共享单车坐地铁朝九晚五呀?所以说还是选择问题。你说呢。
在每个时代,人都是想要生活的更好的。在采集者的时代,更努力可能不过意味着多采几个果子;而农业时代,更努力就有可能使人背负沉重的负担。如果倒退二十年,即使我再想努力,也不可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而今天的物质条件,使其变成现实。这就是《人类简史》(以及我这篇读后感)的意思,也是我最后一段引文中所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