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多人都说,正式答辩是“走过场”,是一场“Show”。这个说法大概是对的。在拿到正式答辩许可之前,已经过五关、斩六将,达到了学校的论文要求、通过了预答辩专家委员会的考核,也通过了明审和盲审的论文审查,前期的审查又不是摆设,答辩应当是自信满满、十拿九稳的。
我想,正式答辩的意义,大概在于所谓的“仪式感”吧。毕竟,博士学习的酸甜苦辣,需要有一个足够分量的仪式来宣告终结。拨穗的仪式,略显流水,显然是不够的,那么就需要一场正式的答辩了。
答辩的魅力在于,我们会以“走过场”为理由,让自己心情放松,但也没有人会真的视为儿戏。演讲稿一再斟酌,PPT反复修改,演练到口干舌燥,还是不够放心,丝毫不敢懈怠。这是一场“Show”,你需要认真的表演,在台上像一个博士一样展示自己,那么自然也会得到答辩委员会的认同。

二
我穿着西装上了讲台。这是好久没有过的打扮了。
刚开始演讲的时候,我竟然有些紧张。不论是博士预答辩,硕士的正式答辩,或者是国际会议的报告上,我都没有感到这么紧张。本科时候,我还在学校里做个个人演讲,面对几百号同学,也未曾感到如此紧张。创业路演的时候,我也没有这样紧张。我有些呼吸困难,像是在游泳——像我这样游泳水平比较差的人,在泳池里的呼吸总有压迫感。
我额头上出了很多汗,有一滴甚至顺着眼镜边框滴在地上。
我感觉我的声音有些颤抖。不过答辩结束之后,旁听的师弟告诉我,并没有发现我的声音有什么异常。
直到绪论部分讲完,差不多八、九分钟的样子,我才感到恢复了平静。之后,平稳地讲完了我的论文工作,PPT的计时停留在49分钟,比学院要求的45分钟略长,但还在允许范围之内。
三
答辩评审委员,两个是外校的,分别来自同济大学和中科院,三个是本校的。教授们依次提出了问题,我一一作答,自认为还算比较得体。有一位教授提出的问题较为尖锐,指出了我的论文中关键不足,却也不意外,总要有人把这个问题抛出来才对。
我也只能如实回答,还不知道,尚不清楚,甚至没有合适的实验方法去证明。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总得承认,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定能研究清楚的。
评审委员会对我论文的总体评价是,工作量比较大,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这个意见我欣然接受,与我的自我评价一致。
深入的研究,前提在于需要对研究领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才可以抓的住重点。而我的研究工作,评审委员会也认为有“开创性”,所谓“开创性”,就是从来没有人研究过的东西,通俗的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我们不知道哪里才是重点的时候,普遍撒网可能比重点培养能得到更有意义的结果吧——尽管看上去确实深度不足。可是,在非重点问题上,研究的深入,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仅仅为了得到一份有深度的博士论文,不要也罢。
四
答辩委员会要形成决议,依据惯例,答辩人需要回避。我坐在会议室门外的楼梯上,两个师弟站在我身边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天。从演讲到回答问题,总共有两个多小时,站得有些累。尽管回答问题时,有教授告诉我可以坐着回答,不过我认为还是站着得体一些。
我觉得我应该抽一支烟,这样比较应景,可惜我不抽烟。
之后,宣布答辩决议,发表感言,合影留念。
五
答辩当然是走过场,当然是一场Show。
本来人生也就是走走过场,本来就是一场Show。人人都知道人生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不知道的只是何时结束,如何收场,所以应该活得像一场Show。
按时谢幕。感谢陪伴。
六
会后,我开车送一位评审专家(学院党委书记)去学校开会。
下车前,书记说,要多回学校。
我说,会的。
文章信息
标题:答辩后记
链接:https://www.xiatian.name/archives/11387
声明:本文为【Xiatian.Name】翻译(或原创),请勿转载。
文笔真的好。(夸赞的眼神)
我还得好多好多年才能到这一天……
谢谢。时间过得很快的,一眨眼就过来了。嘿嘿。
莫名起敬~当年的我毕业时也曾想过有朝一日有所成,放下所有重回校园读硕士~不小心已毕业10年,如今算有小成,却感觉已难有初心。
一直觉得读书不是为了学位,而为辨物知己。
生活需要仪式感
恭喜。The next big thing will be a lot of small things.
谢谢哈
恭喜前辈顺利完成学业!
为什么感觉最后让你多回学校的话很伤感呢。。
哈哈,谢谢!
PS.那里面一定包含了书记对我未来科研生涯的祝愿,以及为祖国科技事业努力奋斗的期许!通过让我多回学校,表达了让我记住“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的深刻意义!
深度解读,捂嘴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