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又在和曾博士瞎扯淡。闲聊一些写博客,以及公众号的话题。
曾博士有兴趣做一些科普工作,写一些科普文章什么的,做个科普博客,或者科普公众号。不过,我是不太感冒的。
第一个原因是水平不够。作为一个年轻的博士,也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有点儿建树(说不定别人还不认可),知识面的广度是不够的,深度恐怕也拿不出手。现在这个年代,说什么话都得当心,否则分分钟要被人打脸。不过,曾博士的学术造诣远在我之上,我也不知道他的水平有多高,可能他的水平是够的,反正我是不行。
第二个原因是专业不对。纵观科普届,主要还是三大阵营,物理阵营、生物阵营和科技史阵营。物理领域的科普比较传统,大家也比较多,大到天体运行,小到粒子运动,都能给你横七竖八的扯一通,大家听起来也感觉比较科幻,毕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科学家,大部分都是物理学家,什么牛顿啊,爱因斯坦啊,霍金啊,还有杨振宁,啊李政道啊,没办法,人家搞得东西就是这么吸引人。生物阵营主要是借着转基因的浪潮而起,就算听不懂,你总可以占个队吧。不论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转基因,都可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控诉对方居心不轨或者食古不化。科技史阵营就更不用多说了,至少中国人骨子里都是爱好历史的,这大概可以算是咱们的民族秉性之一了。而我们搞材料科学的,啧啧啧,不如不要提了。
闲聊之中,我翻了翻博客的历史文章。这个博客是2009年2月创立的,眼瞅着就要有10年之久了。算上这篇博文,总共有1399篇,不过,大部分都是本科和研究生时间写的。还记得刚来读博的时候,我在博客里创建了一个“男子博士生的日常”的标签,这个是模仿当时比较喜欢的一个恶搞动漫《男子高中生的日常》而来的,大概代表了我对读博生活的期待吧。本以为可以经营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学术生活,没想到最后过成如此模样。
第一年,无所事事,整体查阅文献,但是看到的都是反对我课题方向的文献报道,和导师争执不下,只能服软。
第二年,改装设备,电路、水路、气路,油路、真空密封、电磁控制、焊接、模具设计,等等,我一个材料学的学生,活生生被折腾成了个机修工。好在最终结果不错,利用改装好的设备,终于把我需要的样品制备出来了。
第三年,科研走投无路,好在技术方案柳暗花明,准备退学创业。好在导师对我创业的决定非常支持,从头到尾都十分给力。

第四年,创业之路顺风顺水,但导师坚决不同意我退学,要求我无论如何拿到博士学位。好在此时曾博士正在美国访学,解决了我博士课题关于材料表征方面的问题。
第五年,曾博士持续输出,博士课题最终有点儿模样。在导师和一些师长的帮助之下,算是发表了几篇论文做个交待。原计划在第五年结束时毕业,但由于公司事务繁忙,最终还是又延了半年,修成正果。
至今日,诉说起来,平淡无奇。而在经历之中,却难说是怎样的滋味。平心而论,我的心态还算较好,这是经过本实验室大师兄鉴定过的,换作某些学生,恐怕早已原地爆炸。至少我做到了不慌不忙,气定神闲地一路走来,也算对自己稳定、自信的人设做了个交代。
只可惜,当我去看博客里“男子博士生的日常”这个标签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五年半的时间我过得并不轻松。稀稀拉拉的记叙,难得一见的搞笑评论,哇,原来我是这样度过博士生活的吗?我没有本色出演我的人生吗?我又找回当年申办的公众号,查看到最后一次更新已经是2014年,甚至现在腾讯已经不再让我登陆这个公众号了。哇,原来我也只能像个看客一样来对待我读博以前的样子了。
好在,博士生活终于结束,生活又要继续。博客的更新再度频繁起来,闲书读起来,闲篇儿扯起来,旅行也要走起来(等涡涡稍微长大些吧)。哇,呼吸感到很顺畅。
或许我可以用此文做论文的后记。
文章信息
标题:回归生活
链接:https://www.xiatian.name/archives/11744
声明:本文为【Xiatian.Name】翻译(或原创),请勿转载。
恭喜毕业。
谢谢哈,话说,是常州老铁哈。
对的。
羡慕博主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