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1

读《工厂女孩》——有感情的“机器”

丁燕的《工厂女孩》是第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可是,在阅读的时候,总给我一种错觉,“这种书也能获奖”吗?

坦白地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完全不喜欢作者那样的文风,矫揉造作,令人不适。相比较之下,《天空的另一半》一书的文风,平静、冷静、客观、中立之中,带有一种忧国忧民的内涵,可能更容易让人接受。

关于这样的质疑和批评,豆瓣关于本书的短评有很多读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然而,当我准备写本文的时候,忽然有了不同的想法。

为什么言情小说里那种矫揉造作是正常的,而反应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的《工厂女孩》书里的细腻的感情描写就让人感到不适呢?

在大多数人(包括我)的认知里,只有那些衣食无忧的,甚至于娇生惯养的人,才有资格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的感情活动,而那些饥寒交迫的、一穷二白的打工者,他们只需要关注今天可以挣多少工钱,这个月可以攒下多少钱,能够给家里寄回去多少钱,就足够了。他们也会有精神世界和感情活动吗?

当然会有的。人人都会有的。好比在上海,可能绝大多数留在上海工作的知名高校毕业生,都想着有一天在这座城市买房、结婚、生子、定居。区别在于,家境殷实的,可能觉得内环以内才算上海,而家境稍逊的,可能觉得哪怕在滴水湖落脚也算在上海站稳脚跟了。因此,我们可能会愿意更深入的认识这座城市,理解这座城市,参与公共讨论,去抓住那些若隐若现的归属感。同样在上海,那些学历不够高,或者完全得不到父辈经济支持的,可能从最开始就没有想过留下来。我有一个朋友,从来上海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想过会在此地常住,他不关心上海和老家相比有多繁华,只关注自己案头的工作量——可以多挣些钱,带回老家。

那些不同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感情活动,并不代表不存在,不意味着没有。企业主想让女工们在流水线上像机器一样工作,而漠视她们精神诉求和感情活动的社会氛围,会她们变为社会里的“机器”。

她们之中,有的人想要更多的钱,梦想着回老家后的生活;有的需要性,想要在流水线之外有个男人(哪怕知道他同时有几个女伴);有的想要以厂为家,好让自己的女儿也能进入同样的工厂并且有好的起点;有的想要学一门手艺,譬如厨艺,看看能否在工友之中融资成功,创业成立一家小餐馆;还有极少数的,想要通过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使这种,也是考取专科院校,学习流水线上需要的能力,更像职业技能培训)。

所以,当我看到有评论说,“不太喜欢丁燕这种诗化现实的描述,太多个人色彩,……,用这么多个人笔墨,其实挺不尊重的”,以及,“不喜欢作者的文风,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隔离感”,等等的时候,让我思考,是作者本人“不够尊重”女工,带着“居高临下的隔离感”在看待他们吗,还是当一个永远不会成为流水线工人的读者,阅读这种描述女工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作品,便下意识的自我抬高了呢?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一些缘故,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了一个月。当我和他打趣,说我要读这本书,看看他和他的工友们是如何生活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回答我,只有你亲自去了,才会了解,读了这本,也没有用。


文章信息
标题:读《工厂女孩》——有感情的“机器”
链接:https://www.xiatian.name/archives/11767
声明:本文为【Xiatian.Name】翻译(或原创),请勿转载。

夏天

夏天,工学博士,磨洋工。 主要研究方向:高温合金,纳米结构材料,粉末冶金技术。领导一个创业项目,入选龙城英才计划,自我感觉良好。

You may also like...

3 Responses

  1. 老俍说道:

    我倒觉得有的时候这种环境下的情感与内心的波澜更加纯粹。

  2. 老虎说道:

    大学毕业后在流水线上实习过两个月,感觉那些工友都挺朴实的,还有个女孩长得挺美。后来就没后来了,我出国了。回国时的工作是在县里一个工厂做管理,觉得那些工人都挺苦逼的。有一次一个工人电瓶车摔下来,脑壳破了,还记得是我做了急救,喊了车去镇上的医院里。

    • 夏天说道:

      这本书是作者深入东莞电子厂了解后写下来的,我猜测东莞的工厂文化和苏南地区还是有不同。你们苏南地区本地人多少应该都能接触到这样的厂子,我们就比较难遇到,毕竟老家那边没有这种工厂,除非就是自己成为书中描写的那种打工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