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和领导去了一趟西安。
前情是这样的,三月底,我和领导说,最近京沪常三地往返太频繁了,身体有些吃不消,加上常州公司正处在股权转让关键时期,我想清明节前一周就不来北京了,毕竟那一周只有四个工作日。领导欣然应允。改天又找我聊天,说节前要去西安访问,不如同去,我还没来得及开口,领导边说,你可以从上海或者常州直接去西安。
得了,领导就是领导。总是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次去西安,主要是调研某新兴产业的明星企业。我单位希望和对方进行比较深度的合作,由浅入深,单位准备了很多种方案。对方公司董事长接待了我们一行,算是很给面子,初次接触,双方交流浅尝辄止,谈不上有实质性的进展。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应当与涉密无关,可以公开记录和分享。
一、无论如何都要在各个层级上有第二套方案
这一点是我几年来深刻领悟的教训。方案永远不嫌多,层级永远不嫌细。我们往往制定了很多套方案,但是没有注意方案所属的层级,结果有的层级有不止一套方案,有的层级却没有备选方案。项目的成败与否,往往就是由备选方案最少的一个层级决定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需要买一台智能电视,我们可能会列成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选择什么样的品牌,第二层级是该品牌里的什么型号。在这种选择下,其实还可以再细分出一个层级,即使用何种方式实现智能电视的功能。这里至少有两个方案,一是直接购买智能电视,二是购买普通电视配一个智能机顶盒。
可能有人会说,我明明是要买智能电视的啊,你给一个普通电视+智能机顶盒的方案算什么呢?那我就还要强调一下,层级永远不嫌细。
二、第二套方案会改变思维方式
我们不一定真的要选择第二套方案,但是第二套方案会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背水一战会强烈的激发战斗能量,这是强行砍掉第二套方案(撤退)的效果。当在某个层级上没有第二套方案时,强行创造一个第二套方案,会改变对第一套方案的认知,解放思想。即使你根本不希望用普通电视+智能机顶盒的方案,但是当你开始意识到其实是有其他方案来替代智能电视时,思维方式就开始变化了。
三、团结对方的最好方式是打击对方
请问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好,还是中国和密克罗尼西亚的关系好?
其实我从来不知道密克罗尼西亚这个国家。我刚刚从百度百科里查的。可能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不在意我们和密克罗尼西亚关系怎样(除非谈到“台湾问题”)。
当两家单位此前交集还不足够多时,单纯的拉拢是起不到作用的。很可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迅速地打击对方,需要指出的是,打击并不意味着攻击,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感到压力,而不是感到痛。
中国移动和腾讯公司是很难走到一起的。尽管移动网络给微信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持,但腾讯感受不到来自移动任何的业务上的压力。所以,当几年前移动网络运行商向腾讯抛出橄榄枝的时候,几乎可以认为双方很难有实质性的合作。
当然,决定要打击对方时,也需要清醒认识自己的实力。譬如网易易信、小米米聊这样的产品,完全不会让微信感觉到压力,假使希望用这样的产品来打击对方,只会让自己完全失去谈判地位。理论上说,唯一可能与腾讯叫板的软件是飞信,中国移动为什么没有把飞信拿出来增加筹码,可能是认识到自己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并不能给对手施加足够的压力吧。
第四、强强联合必须要创造出新的业务领域或者降低双方竞争成本
我单位原本希望与对方进行一种所谓的“强强联合”,在我看来,实际上可能是一个伪命题。一没有创造出新的业务领域,二没有降低双方竞争成本。回到上一点来,还是应当予以对方一定的打击,强行制造一种“如果我们联合,就会降低竞争成本”的现象来。
第五、国资企业对自身定位仍然需要辩论
我单位在领域内一直处于国家队的地位。事实上,如何认识国家队,是有争议的。一方面,一些文件希望“国家队”发挥领军作用,特别是在国防军工等领域;另一方面,一些文件在积极鼓励民资参与国有企业发展。一些发展势头较好的民营企业,对于与国资的合作相当谨慎。一方面希望与国资进行深度合作,加强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又担心国资的各类问题,失去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如何理解政策精神,实际上所有人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无形中使谈判更加艰难。
此次在西安,行程十分匆忙,也未曾在西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回上海之前隔着机舱玻璃,拍了一张,用作博文配图吧。
PS. 最近几年出行首选高铁,飞机确实好久没坐了。

文章信息
标题:西安之行:近期工作感想
链接:https://www.xiatian.name/archives/17875
声明:本文为【Xiatian.Name】翻译(或原创),请勿转载。
第三点不敢苟同,团结还是来源于外部压力。
国企利用其血统优势和强大的资源(资金、人力、政治)在“强强合作”这点儿上确实有很大的优势,如果有强有力的领导带队发展确实可以起到“领军”作用;
就怕某些领导磨洋工,然后上行下效,全是混吃混喝就麻烦了。。。
真不愧是做公司的,见解独到且很有深度。小辈目前还没有什么积淀,但学长你是我努力的方向啊!
应该享受工作,把工作当做一种兴趣
前辈的思考总会带有具体例子,以便读者加深理解,这也是我为啥喜欢读你文章的原因。第三点感觉像是不打不相识。。。 😀
文章很实用,对近期工作也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