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里,有人推荐了《显微镜下的大明》,据说这本书最近有些火。
通读完毕,只有一点感想:无聊。
说无聊不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作者能够把文献检索到位,还原几百年前的历史事件的细节,值得尊重。但是这样的内容被当代人被追捧,那实在是,无聊。
当代人的傲慢
有评论说,读完之后,发现明朝时,竟然也在发生和今天一样的事情。反过来说,今天,竟然还在不断上演着七百年前的故事。
实际上,这就是当代人的傲慢而已,认为科学技术发达了,便和前人有了本质的变化,虽然嘴上说着尊敬,实际上却像看猴子一样看待祖先,还会自圆其说地补上一句:毕竟在那个年代嘛。
我觉得“学术”、“技术”这些词儿一针见血,不管多么的高大上,终究还是属于“术”的范畴,与“法术”、“巫术”还有各种“方术”,在社会中扮演的作用大同小异。比如,从前久旱时,人们只能求助于“法术”和“巫术”,让“法师”和“巫师”来解决问题;而今天,我们会求助于“学术”和“技术”,让大学“老师”和“工程师”来解决问题。区别在于,“学术”和“技术”更加有效用,更加值得信任,说得通俗一点,更“灵验”。
但是,处理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写电子邮件会提高效率,但书面表达效用的本质没有变。我写博客要比曾国藩写日记跟容易被天南海北的朋友看到,但永远也不会有曾国藩日记影响力一丁点儿的零头。
也许你请一个明朝的师爷,让他做你的秘书,除了不能给你订机票、做 Excel 表,处理人际关系的出谋划策上,不见得比今天的人差哦。
细节与整体
我们有没有必要花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时间,去读古人的鸡毛蒜皮之小事儿呢?今天,你花上一整天事件,把隔壁王大爷家和李大爷家十几年来的爱恨情仇问个底朝天,回家和你媳妇儿仔仔细细地描述一边,不管你说的多么眉飞色舞,引人入胜,十有八九会换回一句话:大老爷们儿这么八卦,就不能干点儿正事吗?
《显微镜下的大明》,不过就是在告诉你七百年前王大爷家和李大爷家那点儿破事。给你仔细地聊了一聊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局。
《红楼梦》之所以冠绝四大名著,不是因为它的故事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它算得上“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把社会方方面面风貌的细节呈现了出来。而《显微镜下的大明》,基本上就是讲故事而已。当然,如果不是因为它这么紧凑地去讲故事,恐怕也不会火了。
我看到有读者评论:原来历史的细节那么精彩。
这简直是废话,隔壁王大爷家和李大爷家几十年的恩恩怨怨一样精彩,《乡村爱情故事》火了这么多年,刘能和赵四那点事儿,全国人民看的都可带劲儿了。
但是作为通俗读物读者,有必要如此去关注、追捧、惊讶于这些深入尘埃的细节吗?这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吗?
设想一下,一个七百年后的人,沉迷于观看《乡村爱情故事》,你对他会是什么样的评价呢?
历史需要细节,但更需要整体和高度。当过度陷入细节的“故事”之时,只不过是八卦而已。
文章信息
标题:七百年前隔壁张大爷家的那些事儿
链接:https://www.xiatian.name/archives/18636
声明:本文为【Xiatian.Name】翻译(或原创),请勿转载。
解读得很透彻,这样的博客是有养分的。没看过这本书,但看你解读知道了大概的构架。作者也写了《长安十二时辰》,估计作者是想透过小人物的生活来反应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吧,也许没有《长安十二时辰》那种大的历史事件做衬托和事件紧迫感,就显得无聊琐碎了一些。
自从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以后,这些细说前朝、前前朝的书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
是的,明朝那些事儿多少还是讲宏观上的事情。这本书完全就是鸡毛蒜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