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这个题目,略有一些“标题党”了,最近这种形式,能有什么喜事。
今天,以钟南山作为通讯作者,撰写了一篇论文《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其预印版论文已经可以公开下载。
国内很多自媒体报道了这篇论文,但标题大多耸人听闻地加了一句:潜伏期可长达24天。不得不说,自媒体抓眼球的能力和引爆舆论热点能力确实很强,但是这个世界为了传播而传播实在有些过分了。
我下载了这篇论文,粗略阅读了一下。论文作者非常严谨地给出了论文中潜伏期的定义:
The incubation period was defined as the duration from the contact of the transmission source to the onset of symptoms.
也就是说,本论文中潜伏期的定义是,从患者首次与传染源接触,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这个定义,可能与大多数人理解的潜伏期是不一样的。通俗的理解,潜伏期的起点应该是“被传染”,而非本论文定义的“与传染源首次接触”。
论文里没有给出具体的案例分析,那么假设两种情况。假设一:某人在1月1日与某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在1月15日再次与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而后在1月20日出现临床症状。那么,此人的潜伏期会被判断为20天,但并不能确定此人是在1日还是在15日被传染。假设二:某人1月1日与某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至1月20日出现临床症状,显然,此人的潜伏期会被判断为20天,但是并不能确定此人在1月1日至1月20日之间,有没有无意中接触过传染源。
因此,本论文里的“潜伏期”,应当结合论文上下文理解,不应简单的、想当然的按照自身认为的“潜伏期”去猜测作者表达的意思。
考虑到本论文报道的潜伏期中位数仅有 3 天,那么这个长达 24 天的潜伏期区间,是否是常规意义理解的潜伏期,确实值得更加仔细地论证。
在本论文中,24天的潜伏期,作者并没有作为重点去报道,甚至没有在行文中去描述,只是在阐述潜伏期中文数的时候,在括号里注释了其取值范围:
The median incubation period was 3.0 days (range, 0 to 24.0 days).
作者并没有给出 24.0 days 的准确含义。
既然自媒体把潜伏期的事儿拿出来说了,我猜测是想通过 24 天潜伏期的报道,让人们认为隔离 14 天并不是完全安全的。那么,我们可以看看作者在论文里是怎么提出观点的:
The median incubation period was shorter than a recent report of 425 patients (3.0 days vs. 5.2 days). Our findings have provided evidence from a much larger sample size to guide the duration of quarantine for close contacts.
作者指出,本论文面对 1099 个样本的分析(迄今为止分析样本数最大的研究)得出了潜伏期中位数 3.0 天的结论,明显短于此前研究的 5.2 天(即此前引起巨大争论的高福院士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论文研究)。然后,作者认为:我们的发现为指导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期提供了来自更大样本量的证据。这句话我是用有道词典机器翻译的,以避免人工翻译的感情影响。
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说可以缩短隔离期,但是这个语境,正常的理解应该是隔离期有可能缩短才对(如果前面 14 天的隔离期是科学的、足够长的),应当算是一个小小的“喜报”了,怎么让自媒体一描述,好像是个更加糟糕的情况了呢。
论文地址: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6.20020974v1
文章信息
标题:“喜事”丧报
链接:https://www.xiatian.name/archives/18898
声明:本文为【Xiatian.Name】翻译(或原创),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