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复工已经三周了,说实话,没什么事情干。
一方面,我们本来大量的工作是需要外协,或者与其他单位配合完成的;另一方面,单位的生产基地要么在涿州,要么在青岛,涿州现在严禁复工,所有设备都不能运行,青岛则要严格执行省外人员隔离14天的规定。
上周末开始,一直以来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北京市忽然作风大变,严格要求返京人员居家隔离14天,并且社区和单位的基层领导各个响应,似乎这次是要来真格的了——这也就是说,即使外地允许去,也是去不了了,出京再返回,就要居家隔离14天,这谁能受得了呢。
没有什么工作做也就罢了,单位一方面要求复工,另一方面又严禁聚众,连扎堆八卦的事儿都干不了了,简直闲得冒烟。虽然是闲着,文献也看不进去,那就看点儿闲书吧。自从去年看书的数量大幅度退坡到42本,今年年初很识趣地把年度目标从此前地50本进一步削减到40本。一月初忙得焦头烂额,直至1月20日离京休假时,一本书都没看完,寻思着今年恐怕是连40本的目标都难以实现了。没想到疫情一来,闲的冒泡,一个月的功夫看完了16本,大大超过去年同期。
书看得多了,除去更闲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因为研究生部不允许学生返回北京,所以现在手里的实验工作,没有人来做了。好在如前所述现在几乎无事可做,就把实验给捡起来了。
可惜,实验工作我也做不了多少。操作实验设备,大多数是要实验员或设备员考试核准的,毕竟一台设备少则几百万,贵则数千万,无证操作万一损坏了设备,程序不合规谁也担当不起。可能同事们一致觉得我这个鸟样子只剩跑业务的水平了,干脆没有通知我去考操作证,所以,虽然那些设备我当(ke)然(neng)是会操作的,但是也不能无证上岗。
剩下的,也就只有金相制样了。所谓金相制样,简而言之就是把金属样品表面打磨、抛光到一定水平,然后在不腐蚀或者各种腐蚀条件下,用各类显微镜观察样品表明。坦白的说,这个工作没有什么知识含量,但是经验技巧十分重要,不少学生需要通过数个到数十个样品的练习,才能掌握制样技巧,也有一些职业的制样师傅,没有什么学历,但长年累月的制样任务,也练就一手好技巧。
我们所里就有一个老师傅,十年前我在这里读研究生时,他就在专职制样,如今不管他在制样,他的儿子也在所里制样。老师傅制样又快又好,所里很多研究员和研究生都夸赞他,一方面是很多科研人员不会花时间再去做制样这类基础工作了,确实手生了,技不如人,另一方面是给人更多夸赞也会让师傅更有自豪感,活儿干得越来越漂亮了。
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制样水平也是很高的,不过,由于我是领导的学生,很多同事的样品不会安排让我帮忙制备,所以我制样的机会并不太多。快要毕业时,同届学生里传说我制样很好的流言传到我副导师耳朵里了。副导师十分不相信,认为我制样的数量不构,是不可能有很好的制样水平的。由于我们私教很好——我甚至在从来没喊过他老师,都是直呼其名(真是年少轻狂?)——副导师直接调侃要来考查我的制样能力。于是,我就在他的关注下,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完成了一个10×10标准金相样品的砂轮打磨、砂纸打磨(不使用磨样机)、金刚石抛光和化学腐蚀(腐蚀时间约30秒)。这个时间远远短于同学和同事们的常规制样时间。副导师很惊讶,我也很得意。
想到要重新干起制样这件事情,不由得和同事又吹了牛起来,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过制样又好又快这样的事情,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勇”吧,或许说说无妨。老实说,我也没有指望自己真的能做到以前那样的制样水平,因为我的博士课题是以纳米结构材料为主,因此以透射电镜样品居多,几乎没有打磨过10×10的标准金相试块,所以已经有将近五六年没有金相制样了。
更何况,制样的过程中,我还悠哉地看起了闲书——东野圭吾的小说——分心自然会降低效率的嘛。之所以选了东野圭吾,是因为一般引人入胜的情节可以让人一直沉浸下去,不去分心他事。
制样中的第一本书,是《大雪中的山庄》。讲述的是七位年轻话剧演员在一个郊区山庄里的连续“杀人”事件, 最后事件被一层层揭开面纱而侦破,这只是为了慰藉另一位话剧演员的表演而已。情节中人物阴谋与忏悔的情感相互交织,比较吸引读者,而最后的结局,实际上需要被慰藉的演员早已看穿一切,又有些荒诞。
制样中的第二本书,是《单恋》。这是我制样期间读的最好的一本小说。情节以社会中那一小部分“性别认知障碍”群体无法融入社会普通人的矛盾作为大背景,以此引起的杀人事件,交织着各种“性别认知障碍”群体生活中的小矛盾,构筑了层层相扣步步递进的破案情节,当为佳作。不过,主人公群体设定为曾经的大学橄榄球队队员们,稍有些无力,这个设定没有被很好地形成伏笔,是可有可无地设定。但是,为了不让这个设定显得过于苍白,作者又不得不在情节中用比喻的手法,将主人公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他们当年在橄榄球队的位置关系做比较和联想,看上去既没有必要,又有些无趣。
制样中的第三本书,是《假面山庄》。 这是一部短小精悍的作品,说实话,在开始阅读时,因为对日本人名字不熟悉,作者时而称书中人物的姓,时而称名,让我有些对不上人物关系,所以不得不百度了一下某个人物,以确定他的全名。这次百度让我直接被剧透,尽管如此,仍然没有猜透到底悬案的谜底是什么,或许这种层层递进的剧情设计是东野圭吾小说最能让我坐得住的地方吧。可惜的是,最后的结局告诉读者,本书里所有那些精妙的剧情发展,其实都是书中人物的演戏。即使很逼真,很像会真实发生的事情,但演戏的设定一旦抛出,还是觉得有些遗憾。
制样中的第四本书,是《造彩虹的人》。这是我读过所有东野圭吾小说里,最糟糕的一本,豆瓣6.3分的评分,以及只有2000人出头的评论数量,果然说明这是一部不成功的作品。本书剧情刻意悬念,人物关系刻意关联,但又不会让人感到任何的悬疑和紧张,当冲突双方中各自的重要人物被揭露出是父子关系的时候,甚至让人不禁发笑——哪又如何呢?果然,剧情发展不论两人是不是父子关系,都毫无影响,可以说是十分失败的设定了。不幸的是,不光这种失败的设定满篇揭示,甚至还十分牵强地去解碰瓷历史事件,简直就是发表在高中生文集里才会出现的篇章。据说本书是东野圭吾早期的作品,难怪显得十分稚嫩。这本书我在豆瓣上只评了一星。
制样中的最后一本书,是《红手指》。我不确定这本书是东野圭吾何时的作品,但是从其中出现的加贺警官,以及加贺在剧情中的地位来看,应该也是篇早期的作品,可能是在加贺警官成系列之前写的。可以看得出东野圭吾努力评价社会热点现象的意愿,以及期望能够制造出悬疑剧情和层层递进转折效果的写作目的,但效果欠佳,最后揭开谜底的描写既牵强,又无力,虽然东野圭吾花了很多笔墨去刻画人物形象,但所有人物的形象在最终揭开谜底时,都显得不够饱满,有一种写偏了的感觉。
读完了五本书,样品也制备完了。前几个样品,竟然出现了初学者的通病,磨出了若干个平面,简直让人羞愧难当。好在很快克服了这个问题,制出的样品达到了“至少是能用的”这种水平。
手生到手熟的过程,其实很快,就好像两三年没开过车的老司机去驾驶一辆从未开过的车,虽然起步那一下稍微有些紧张,但只需要几分钟就能找回驾驶的感觉一样,很快制样的水平就恢复了八成以上。
最终,制样又快又好,同事看完之后赞叹了一句我的基本功,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不过,制样好与坏,只是科研工作的小插曲,与项目能否顺利攻关并无关系。但愿尽快能恢复到正常的工作内容上来吧。
文章信息
标题:复工以来
链接:https://www.xiatian.name/archives/18931
声明:本文为【Xiatian.Name】翻译(或原创),请勿转载。
你这个引用豆瓣图书图片特别长,你可以到插件里的css文件的第54行后回车增加一个图片高度控制,添加 height: 161px; 代码保存 就好了!! 看看这是我修改后测试插件的地址,https://chajian.qian.lu/62.html 用手机看效果明显。因为没修改前,跟你这一模一样!!
OK,改好了。谢谢哈!??
嗯嗯 不客气 这样看着舒服多了!!
倒是提醒我了,半年月前网购的书还没有发货,唉呀呀,这疫情啥时候结束~
学历高,学习的东西越多。
我前几周每周都去翻你的书单,也没看到更新,原来是偷偷的一股脑儿的读完了。
侦探推理方面,东野圭吾还没来得及看,这周是下了1-13季的Agatha Christie’s Poirot,1989-2013。
不怎么看视频的我甚至还要百度一下 Agatha Christie’s Poirot 才知道这是啥… 😥 今年的超长假期挽救了我的读书计划… ❗ ❗
嗯,阿加莎是比东野圭吾更牛逼的存在啊,仅次于爱伦·坡和柯南·道尔……
我对西方人名字的辨识能力堪忧,看欧美小说总是不知道作者再说谁,至今我还能记得被《百年孤独》里人物重名恐惧所统治的无力感。相比之下,日本人的名字多少还是好分辨一些….?
为什么要提百年孤独呢,大晚上的。我记得高三寒假里问同学借了,用了一晚上在阴冷的房间里点了灯看完的,做了一晚上稀奇古怪的梦。百年孤独绝壁是咳了大叶子和白粉后的神作啊。
因为那是我读的为数不多的欧美文学作品之一,而且等我读完了我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谁是谁…… 😥
确实欧美文学是有这么个大问题。我觉得一半锅在于翻译,有些翻译把人名翻得特别不中不洋的很难记住。
东野的书,剧情引人入胜,我有时候放假在家,一个上午就能看完一本。
嗯,而且东野圭吾好些书篇幅比较短,翻翻就看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