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是近日来读完的一部书。本书记述了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当局的迎敌经历和政坛反应。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它发生在几乎所有人都自我感觉良好的年代,带给那个时代的所有人一种一种『不真实』的失败感。直至鸦片战争失败赔款,仍然没有给当局和朝臣带来任何警醒和改变。
纵观整个鸦片战争,乃至于鸦片战争之后的几十年,思想潮流仍然停留在鸦片战争之前的状态,未有进步,直至晚清一系列的失败,方才使人意识到问题的本源。
然而,经历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辨和思潮,我们在面对震惊朝野的事情时,思想和行为上是否真的发生了变化呢?
《天朝的崩溃》一书内容十分丰富,此处仅节选一小部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摘。
二、琦善卖国论
琦善是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期间第一位被查办的大臣。当时,琦善卖国论甚嚣尘上,舆论将鸦片战争早期,清军的节节失利,一股脑儿清算到琦善头上,认为是琦善的指挥不力,甚至于通敌卖国。但是,在本书中,作者认真分析了琦善卖国论的四大原因,指出了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并认为,琦善既没有卖国的动机,也没有卖国的事实。需要指出的是,为琦善翻案的研究在民国期间已有,但本书作者并为给琦善翻案,本书作者的观点是:琦善作为前线钦差大臣,应当为战争的失利负责,但并非第一责任人,换言之,以当时的时局,换任何大臣充任此位,均有同样的下场。
琦善为官办事,好用诡道怪行,但也多验明效。他为人傲慢气盛,但官场结交甚广。他勇于任事,好大喜功,任职中的失败几乎与成绩一般多。道光帝也特别看重他敢于闯创、敢于负责的品格。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103-104.
古往今来的卖国者,对自己的行为还有一种堂皇的解释,即为了遵循某一种主义,实现某一种理想。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155-156.
所有这些,都向人们表明,琦善不象是要卖国的。 他没有卖国的动机。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227-228.
一旦实行弛禁,鸦片便成为合法商品,贩卖者即可不必行贿。对这些贪官说来,保持现状,即明禁暗不禁,才是最为有利的。弛禁论有利于国内外大大小小的鸦片贩子,但对贪官的利益却是一种冲击。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300-302.
最近的研究也已证明,促使道光帝下令严禁鸦片的,不是林则徐,而是琦善。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308-309.
琦善在禁烟活动中有着出众的表现。这虽然不能证明他是强烈主张严禁的官员,但足以否认其弛禁的罪名。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310-311.
综上所述,我以为,鸦片战争前,琦善与林则徐自然不是意气相投的朋友,但若称之为势如水火、积不相能的政敌,也缺乏必要的史料依据。称琦善乘英军至津而诬林的罪名,似不能成立。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347-349.
称琦善拒不派援,致使关天培孤军困守以致失败的说法,不能成立。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353-354.
综上所述,可以确认,琦善实有允英人“寄居”香港之意,而无“割让”之举;且非为“私许”,实有请旨奏折。 核准历史事实,有关琦善卖国的四项罪名,无一可以成立。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376-378.
我们若放开那些对琦善的具体指责,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问题,不难看出,琦善卖国说的根由在于:他不主张用武力对抗的方式,来制止英国的军事侵略,而企图用妥协的方式,达到中英和解。 于是,“妥协”即被目为“投降”,而“投降”又被提升至“卖国”。帽子正是如此一顶顶地戴到了琦善的头上。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378-382.
除在一些细小之处,琦善有蒙混道光帝的举动外,在根本问题上,他大体上是按照道光帝的决策行事的,尽管在广东谈判的后期他过于执着而不惜于抗旨。琦善的确主张妥协,但妥协一策,非琦善所提出,却出自道光帝的钦定。因此,妥协的责任,本应更多地由道光帝来承担,而不是由琦善来承担。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383-385.
在处理鸦片战争时的中英关系上,琦善只不过是“天朝”中一名无知的官员而已,并无精明可言。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450-450.
三、琦善卖国论背后的原理
尽管琦善没有卖国的动机,也没有卖国的事实,但是琦善确实充当了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失败的替罪羊。这与文化背景和天朝处理事件的方式不无关系。本书作者分析了这背后的原理。
战争结束后出现的第一批中文著述,其中最能代表当时人(尤其是士大夫)思想,且又影响到今人的,是《道光洋艘征抚记》、《夷氛闻记》和《中西纪事》。这批著作毫无例外地对琦善持批判态度,把他描绘成大清朝的“奸臣”。 这是为什么呢?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457-460.
在皇权至上的社会中,天子被说成至圣至明,不容许也不“应该”犯任何错误。尽管皇帝握有近乎无限的权力,因而对一切事件均应该负有程度不一的责任;但是,当时的人们对政治的批判,最多只能到大臣一级。由此而产生了中国传统史学、哲学中的“奸臣模式”:“奸臣”欺蒙君主,滥用职权,结党营私,施横作恶,致使国运败落;一旦除去“奸臣”,圣明重开,万众欢腾。这一类模式使皇帝避免了直接承担坏事的责任,至多不过是用人不周不察,而让“奸臣”去承担责任,充当替罪羊。若非如此,将会直接批判到皇帝。这就冲犯了儒家的“礼”,是士人学子们不会也不愿去做的。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461-466.
我们可得到一种解释,尽管“妥协”的决策是由道光帝作出的,但是,“妥协”的失败责任却应当由执行者琦善来承担。与此相反,若“妥协”一策获得胜利,又应当归功于“圣裁”,作为执行者的琦善,也不会有多大的殊荣。实际上,当时的一些史料作者和著作家们,已经涉足于“妥协”的决策过程,并影射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应当负责,但没有一个人敢把矛头对准道光帝。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466-470.
如果把这种只反奸臣不反皇帝的现象,完全归结于当时的文化专制主义,那就低估了在意识形态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力。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官僚士子们之所以只批判琦善,而不指责道光帝,并非出于思想上的压制,却恰恰出于思想上的自觉。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470-473.
按照“奸臣模式”,我们还可以同样地推论,如果道光帝继续重用林则徐,如果林则徐最终也不免于失败,那么,这种失败的责任也绝不会由道光帝来承担,而只能由林则徐独自吞食这一枚苦果。很可能林则徐当时就会被贬斥为“奸臣”,很可能就不会有今天林则徐的形象。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473-476.
按照儒家的学说,按照天朝的制度,按照“夷夏”的观念,按照时人的心理,对于那些桀骜不驯的“蛮夷”,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来一个“大兵进剿”,杀他个“片帆不归”。可是,事实却开玩笑般的恰恰相反,在这场战争中,堂堂天朝居然惨败,区区岛夷竟然逞志。这是一个使当时的史料作者和著作家们大惑不解的难题。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能够从世界大趋势和中国社会本身去看问题,因而不可能看出问题的症结正在于他们津津乐道的天朝文物制度上。对于已经成为事实的失败,他们口不服输,心亦不服输。 既然“剿夷”是唯一正确之途,那么,他们也就合乎逻辑地推论,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剿夷”的不力。之所以“剿夷”不力,又被进一步推论为是因为“奸臣”的破坏。仅仅琦善一个“奸臣”显然不够,于是又有浙江的伊里布、余步云,江苏的牛鉴、耆英……在这些史料作者和著作家们的笔下,出现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奸臣”,每一次战役的失败,无不是“奸臣”作祟的结果。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476-484.
他们的结论是:只要重用林则徐,中国就可能胜利,如果沿海疆臣均同林则徐,如果军机阁辅均同林则徐,中国一定胜利。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486-487.
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487-488.
林则徐当时之所以得到喝彩,并非其“知夷”或“师夷”的工夫,对于这些当时并不受欣赏的内容,时人大多不清楚,林则徐本人也不宣扬。他得到众人的拥戴,正是他表示出与“逆夷”不共戴天。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490-492.
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494-496.
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为使忠臣得志,奸臣不生,就必须加强中国的纲纪伦常,强化中国的传统。也就是说,鸦片战争所暴露出来的,不是“天朝”的弊陋,不是中华的落伍;反而是证明了中国的圣贤经典、天朝制度的正确性,坏就坏在一部分“奸臣”并没有照此办理。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496-499.
忠奸理论和“奸臣模式”,并非是鸦片战争史独有的现象,而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常用方法。正是它具有掩护君主、掩护道统的特殊功能,因而屡屡被官僚士子们用来解释那些他们不能解释或不愿解释的历史现象。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503-504.
综上所述,我以为,鸦片战争时期的史料和鸦片战争之后的早期著作,对琦善所作的“奸臣”形象的描绘,不管其具有几分的历史真实,因其理论上的局限,在总体上仍是错误的。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506-508.
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这是今天历史学界都会同意的观点。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593-594.
四、战争之后
无疑,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给清朝自上到下的震动是强烈的。然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回顾清朝当局在鸦片战争之后的所作所为,只能用不得要领来评价。时局夸大了一些人的负面作用,以为只要清除他们就会避免失败,时局也夸大了一些人的正面作用,以为只要鼓励他们就会取得成功。
最近几十年的研究,普遍认定林则徐具有改革中国现状(主要是军事方面)的进步思想。依照这一思路,他复出后应当有所建言,应当有所行动。可是,很遗憾,我找不到这方面的证据。其办事细密的作风一如从前,但主要围绕着平叛等传统事务,当时中国最急迫的任务被放在一旁,他只是顺着当时的政治方向走。作为一名一品大员,已有充分的权力和能力,他为什么不说,为什么不做? 蒋廷黻先生认为林则徐是知道了不说,知道了不做,对此提出了道德上的指控。实际上还有一种可能,即林则徐的思想被今人夸张了。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10049-10054.
尽管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但道光帝并没有作深刻的自我反省,仍是一如既往地将一切责任卸于下属。牛鉴逮问后,他又将奕山、奕经、文蔚等前敌主将送上刑部大堂,统统定为斩监候。他在内心中认定,战败的原因在于这批奴才未能实心实力办事,“天朝”的噩运在于缺乏忠贤智良之臣。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10084-10086.
尽管悔恨至“握拳捶心”,但他只承认一条错误,“用人不明”。一年多后,邓廷桢由伊犁释放回京,道光帝召见时仍称“用错了人”(指用林则徐)。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10089-10090.
除了自杀的裕谦,以上12人均是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顶级人物。他们对战败体会最深,理应有猛烈的反省,有复仇的欲望。可从这12人战后的经历来看,琦善、伊里布、杨芳、奕山、颜伯焘、牛鉴几乎是没有反应,剩下的5人又可分3类:一是耆英、黄恩彤的“柔夷”;二是刘韵珂的阴制;三是林则徐的对抗(假定福州反入城事件能代表其全部思想),道光帝则在三者间游移。作出反应的人,大多在通商口岸。我不知道耆、黄、刘等人若放缺云贵川或陕甘新,会否像琦善等人一样麻木? 一个民族战败了并不可怕,但战败引出的不是“制夷”而是“顺夷”时,就直接葬送了一切前程。耆英者流之所以在当时就不得人心至今仍受人痛斥,就在于他们不敢“制夷”。 而林则徐呢?这个问题可分开谈。我以为,作为一名士绅、一位民众,战后无论以何种形式抗英(包括反入城)都不应受到指摘,这是他们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程的表现。他们的思想落后、手段陈旧、目标错误,应当由当时社会的思想家、政治家来负责。但是,林则徐作为一名富有思想的政治家,应当有更高的眼光,应当有负责任的态度,善于将自发的斗争纳入正确的轨道。我这里不是对林格外苛求,而是历史提出了这一标准。鸦片战争给中国提出的使命是近代化,偏离这一轨道就不可能真正的“制夷”,反有可能偾事。林则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是他的错误,尽管他那对抗的姿态是可以表扬的。 “天朝”在战争中惨败,但由此引起的震荡,还不如东京湾中出现的那4艘“黑船”。今天的人们对两国的差异已作了种种叙述和分析。而最直接的是,清朝在战后没有振作没有革新使清军将士的鲜血白流了。也因为如此,我在上面对负有责任的12名政治家一一进行清算。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10267-10282.
五、结语
不管历史将作何种选择,我以为,鸦片战争留给我们首要的问题是,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多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Kindle Edition]. loc. 10352-10353.
平心而论,天朝的体制,有其优秀之处,全盘否定亦是不合理的。和西方国家在具体事务上的对比,往往更可以发现天朝制度在某些方面的优越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用优越的部分,去掩盖不足的部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的失败往往孕育在细微的不足之处。
如本文最开始所述,我们的现代化之路源于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辨和思潮,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立场和视线去审视自身和西方,由此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迎来的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发展。然时至今日,与150多年前相比,我们的进步足够了吗?
文章信息
标题:读《天朝的崩溃》书摘
链接:https://www.xiatian.name/archives/19575
声明:本文为【Xiatian.Name】翻译(或原创),请勿转载。
思想的禁锢,少了文艺复兴那样的杰出思想家
读了三分之一,没坚持下去。。。 😥
好好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