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lepic id=490 w=600 h=450 float=center]
沿着燕山山脉一路向西,我们抵达了某中心小学,一个以贫穷而引人关注的小学。
校长是个50岁左右的男人,我们的忽然到来让他非常惊喜。
除了临时决定将下周一的课程调整到本周六,以迎接我们的拜访之外,还在村子里的小饭馆里招待了执意要走的我们。乡村小馆物美价廉,但很有特色。一顿饱餐让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公款吃喝总是刹不住车了,这样吃人嘴短之后,下次再有物资,也实在不好意思捐到他处了。更何况集团公司正在考虑的一对一定点扶贫项目,恐怕也不会旁落了。
即便如此,他的热情让我们惊讶。据我们所知,作为援助者,我们并不算这所小学的稀客。
万全县相对贫穷,教育也很落后。十多年前,北京物资学院的退休教授杨洪璋先生开始资助万全县的各个小学,其中也包括我们拜访的这所学校。
杨教授的援助行动开始之后,万全县的孩子的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比如曾经失学儿童很多的顾家沟,还有8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据说几乎每一个县里的孩子都知道杨教授的事迹。
除了杨教授本人,他还发动自己教授的学生参与到对万全县学龄儿童的帮助中来,十多年来带领物资学院的学生远赴万全县支教,已达千余人次。
我们之所以会知道这里,也是因为团队里一个朋友是物资学院的毕业生,杨教授带出来的学生。所以我们一行人也算是杨教授善事的余波。
傍晚时分返回北京,一天之间往返近500公里,五个多小时的车程让人疲惫。在网上搜查了一关于杨教授的新闻,发现其实报道甚少。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坚持十几年如一日的行善,都绝非易事。可惜我们的媒体只关注天灾人祸,对于行善积德的言行始终无动于衷。也许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古训说的对,但好事和坏事其实都在那里,只是看你愿意去看哪些,愿意去做哪些罢了。
[singlepic id=489 w=600 h=450 float=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