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走进车库,骑上单车的一瞬间,想喝可乐了。
读本科时我喝掉了无数瓶可乐,尽管我很确定可乐是让我身材不断臃肿的主要原因之一,仍然不能让我放弃喝可乐。因为我太喜欢喝可乐了。大二暑假我曾经一度尝试戒掉可乐,两个月后我换上新的QQ签名,至今记忆犹新:我戒可乐的努力已经成功了一半,现在我已经完全不喝百事可乐了,只喝可口可乐。这说明我是多么的喜欢喝可乐。
但是现在我却在犹豫要不要买一瓶可乐。这需要花掉我三块钱人民币,这不是什么大数目,可是,我吃一顿早餐两块钱,研究所补贴之后一顿午餐四块钱,晚餐如果吃担担面的话六块钱——虽然便宜,可是很好吃,倘若吃盖饭也最多十块钱出头。诚然这种闷热的晚上,一瓶冰镇的碳酸饮料,尤其是可乐让人很舒爽,然而傍晚离开办公室之前我已经冲泡了一大杯凉茶备用,这让可乐变得完全不是必需的了。
简单的说,面对这三块钱的开销,我开始犹豫是否需要节省了。这不是必需的开支,可也谈不上浪费。
有这样一条微博:
当你喝着可口的饮料时,请想想父母喝的是什么;当你穿着昂贵的衣服时,请想想父母穿的是什么;当你肆无忌惮花钱时,请想想父母买东西砍价的样子。他们只为让我们过的更好,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的双手换来的,请爱护疼爱自己的父母,铭记父母付出的汗水。
铭记父母付出的汗水当然没错,而前面几句消费的对比排比可能并不妥当。这种思维方式,或许过于自我了。所谓思维太自我,并非凡是只考虑利己的因素,而是考虑事情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静态的、一维的去思考问题。
比方说这瓶可乐,它是卖三块钱的。在我18岁的时候,哪怕裤兜里只剩下最后三块钱,我也会毫不犹豫的买下它图个痛快,因为我还是个孩子,无忧无虑,更没有经济上的压力,只管向父母要钱就好,对于任何一般的家庭,喝喝可乐这种小钱,总是出得起的。现在我25岁了,身上放着皮质的钱包,包里装着数张红色的毛爷爷,但却犹豫是否有理由去花这三块钱。因为我已经在经济上接近于独立了,要考虑每个月的收支平衡,在可见的将来我也将会为人父母,要考虑个人甚至未来的家庭的资金储备情况。
我知道,18岁的我在想都不想掏出三块钱买可乐的时候,父母一定会忍着口渴数小时,直到回家喝水也不会路边买一瓶一块钱的矿泉水。应当心存感激,但不该满怀愧疚。因为父母辈也一定曾经度过但求一时痛快,不管口袋里还剩几分钱的岁月——尽管那时候可能他们根本没有多少钱。而我,也终究会离开这个年龄,成长为舍不得买一瓶当年最最爱喝的可乐的那种人。
在什么样的年龄里,你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
我有一个关系不错朋友,女孩,24岁,硕士在读,家里经济条件中等偏上,花钱始终大手大脚。一次席间,我问她,虽说富养女,你这样子花家里的钱,不会有什么想法吗?她回答我说,并不是接受不了艰苦朴素一些的日子。她也曾有一段时间花钱很节制,可是没两个月时间,家里就打电话来追问到底怎么了,为何这段时间不再向家里要钱了。她说,以她父母的年纪,在中小城市里从事一份稳定而枯燥的工作,生活本身是很乏味的,中国的国情大概如此,父母的注意几乎全部在孩子身上,没有其他多余的爱好,若你总是向家里要钱,父母觉得你非常需要他们,生活才有滋味,工作才有动力,若你根本不需要他们资助,父母反而会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更多用处了,感到很失落。处处节省不是最好的方法,现在花家里的钱没有关系,只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今后挣足够的钱回报父母就可以了。
考虑到她是一个女孩,我认为这种想法并不荒诞。在你并未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你需要依赖父母的经济帮助,那么就大大方方的消费,轻轻松松的过日子,但是不浪费,不过度,不攀比,不奢侈。做好你该做的事情,这就是你在此时最合适的姿态。等到你真正的经济独立了,成为家族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了,花钱的时候自然而然会知道该省则省了。
于是我兜了个圈,骑车到小卖部,买了一瓶冰镇可乐。在真的踏入社会,变得世故,变得柴米油盐之前,我想我还希望再无忧无虑几年。
文章信息
标题:花钱与省钱
链接:https://www.xiatian.name/archives/6517
声明:本文为【Xiatian.Name】翻译(或原创),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