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还是先引用一下。
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
——汉·陆贾《新语·辨惑》
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是赵高为了区别谁是自己人,谁又是自己的敌人的一个诡计。没有节操附和这是马的,赵高看做是自己的同党,而刚正不阿坚持认为这是鹿的,赵高视其为敌人。
赵高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赵高为什么会设计了这样一个桥段,来实现区分敌我的目的呢?作为朝中重臣,为何搞出这样一个在现在看来荒诞离奇的故事来呢?这里做一些浅析。
1 从孔子的正名主义说起
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对于崇尚周礼的孔夫子来说,是痛苦的。孔子知道鲁卿季孙氏在庭中观舞,用了八佾的排场,就难以忍受了。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可以用八佾之舞,季孙氏作为卿大夫,只可以用四佾。在孔子看来,这就是犯上之举。
在和齐景公对话的时候,孔子提出了正名主义的观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意思就是,你们这些人,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什么,再看看自己做的那些个事儿,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身份。
正名主义作为儒家学派拥护周礼的武器,从孔子传到了孟子。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正名则是性善的表现之一。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
你看,孟子觉得人都是性善的,而性善之人,则必是遵守周礼之人。如果你不是,那你就不是人,是个禽兽。
2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和孔孟是一个思路的。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动荡,大家各有各的道理,谁也不服谁。孔子和孟子提出了正名主义的意见,自然会遭到持异见者的反驳。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等观点,就是对正名主义的一次反驳。
“白马论”的解读存在争议,这里不赘述。公孙龙通过“白马非马”的观点,引出了关于名和实的讨论。
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不旷焉,位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夫名,实谓也。
——《公孙龙子》
公孙龙的意思是,天地之间这么多东西,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吗,这可未必。不管你起什么名字,都不能改变它的实。如果你的名字叫对了,那才是正名,如果你名字叫错了,那是你搞错了呢。
公孙龙关于名和实的观点有很多,总体来说,公孙龙主要应要“正名实”,其名其实,应当有所讨论。这里不一一展开说明了。
3 《墨经》对于公孙龙的反驳
孔孟时代,人们还没有多少激烈的辩论,大多是阐述一下自己的思想而已。从公孙龙等辩者开始,大家要摆事实、讲道理了。可惜儒家在孔孟之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人物。墨家看着干着急,也进来掺和了一脚。
《墨经》里,以“牛马”为例,展开了类似于公孙龙“白马论”一般的讨论。
牛马,非牛也,未可。牛马,牛也,未可。则或可或不可。而曰牛马,牛也,未可亦不可。且牛不二,马不二,而牛马二。则牛不非牛,马不非马,而牛马非牛非马无难。
——《墨子》
我们不去讨论墨子的思想。但可从中发现一个事实,即公孙龙歪了个楼。正名主义,或者说名实的讨论,从孔子的君臣关系,到孟子的人的本性,从公孙龙这里开始,忽然转成讨论马的事情了。先是白马和马,后来到了《墨经》,又加了头牛进去。大家不再直接以人类和人类关系说事儿,这个锅开始甩给马和它的小伙伴们了。
4 荀子的正名
儒家终于也出了一位善辩的大师,荀子是可以与公孙龙等辩者正面交锋的儒家学者,把儒家的正名主义从伦理道德的领域,扩展到了逻辑的领域。
荀子指出,认定事物之名的功用,在与别同异。用在物种上,让你知道鸟兽不同,犬马有别;用在社会上人与人关系上,让你知道何为贵贱。荀子认为,名必有一定的意义,为统一起见,一切名皆由政府制定,且制定之后人民不能随便改动。
非而谒楹,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
——《荀子》
如是,正名主义发展到了荀子的阶段,又有了新的含义,即是说,起名是政府的职责,起名总有它的意义,并不是辩者多虑的那样时常名实不副,人民听令即是,别做过多解读。而且,荀子和他的前辈们一样,还在搅和马的事情呢。
白马是不是马,牛马算不算马,到底什么是马,似乎成了当时名实之辩绕不开的话题了。
5 指鹿为马与法家的正名
我们知道,赵高有一个同党叫李斯。与赵高不同,李斯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的老师是大儒荀子。
法家虽然也是源远流长的一个派别,但真正有了集大成者,也是要到了韩非子、李斯这个年代。作为一心为国为君的派别,法家自然不会绕开名实之辩。法家观点认为,应用正名实的理论于实际的政治之中。法家讲正名,目的是指出君主以驾驭臣下的方法,“是实也,必有是名也”。法家的正名实,强调“审合形名”,即你有什么样的名头,就应该负责什么样的指责。
现在我们再梳理一下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赵高的目的,是要掌握秦朝的大权,他虽然不是皇帝,但却觊觎皇帝的权利,想必绕不开名和实的辩论。何况当时始皇帝统一中国不久,皇帝也是个新鲜的概念,什么是皇帝,皇帝的实质是什么,恐怕并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赵高想得到权力,又不知道有多少人支持他,有多少人反对他。所以演了这么一个桥段,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名实之辩的现场版演绎。
这头鹿是不是马,粗看起来是个荒谬的问题,实际上却暗含着名实之辩。若认为它可以是马,便意味着名实有所不符,那么皇帝之名不过尔尔,大有可以取代的道理;若认为它必然不是马,便意味着名实相符,马就是马,而皇帝就是皇帝,赵高自然是不会得到这些人的支持。
所以,赵高指鹿为马的这出戏,看起来荒诞粗糙,而放在当时的历史思想环境之中,或许是动了相当一番心思的呢。
文章信息
标题:赵高为什么要指鹿为马呢
链接:https://www.xiatian.name/archives/8612
声明:本文为【Xiatian.Name】翻译(或原创),请勿转载。